王伟:积极引导相关教学院系、专业、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和实训教学深度融合,以实带虚、以虚助实,建设软硬结合、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的教学实训场所以及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
日前,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江西南昌顺利召开。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王伟到会并发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赋能专创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分享。

会后,王伟校长接受了未来职教的专访,分享了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优势、难点,以及该校对于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规划和目标。
学校持续发挥五大优势,缓解学生升学和就业压力
1.办学实力雄厚。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全国首批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曾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等荣誉称号,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2.专业设置丰富。学校开设有65个专业,设置了10个专业群,有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6个、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河南省特色专业7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能够较好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
3.师资队伍一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3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673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377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8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中原千人计划”专家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技术能手3人,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教学标兵5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科技特派员8人,省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省市级拔尖人才5人,建成了一支具备“四有”特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
4.人才培养水平高。学校以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获批69个“1+X”证书试点涵盖58个专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6个。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2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5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国家规划教材3部;荣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奖项1439项。
5.就业前景广阔。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国防科技工业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9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30%以上毕业生在军工行业建功立业,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关于职业院校发展的一些难点、痛点,王校长也对其进行了详细解答。
王校长表示,主要难点体现现在三点: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迅速、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强。
明确办学难点,迎难而上
1.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优化类型特色、激发办学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学校承担,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独角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校企合作如何找到利益“共赢点”,在“利益”和“资本”两个方面下功夫促进校企紧密合作,是个难题。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问题,既需要校企紧密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开展双主体育人,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需要政府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真正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2.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新技术革命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业态、新岗位不断催生,大量简单性、重复性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线低端岗位逐步减少,中端岗位逐渐呈现技术领域复合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特点,高端岗位对人才的复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加快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加速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3.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强。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理当打通上升通道,建立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被限定在专科层次(虽然2020年教育部从纳入规划的高职升本学校中遴选了22所高职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改革试点,但是相对于整个职教规模来讲,数量实在是太小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畅通,高职教育基本上还是在扮演高等教育“兜底”的角色。在社会普遍重视学历层次的大背景下,不少有志于、有潜力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人才因学历层次所限不愿选择职业教育。
面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痛点我校也在积极探索更多的解决办法,相信通过这次促进会的交流学习,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思路。

借此机会王校长也通过未来职教,结合当前院校的发展的实例为友校分享了相关经验。
办学经验分享,值得职校参考
1.党的领导是保证。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落实的能力;坚持和完善二级院系和直属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全力推进中心工作;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推动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善于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不断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3.培育特色是关键。传承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军工文化、军工精神和军工标准,用“忠毅”的品行,“严细”的作风和“精优”的质量观念教育人、引导人,紧紧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和强化了办学优势和特色。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健全技能大赛全员化运行机制,使得该校的毕业生上手快、就业好,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抓住契机,完善实训基地功能
目前,学校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该校将以此次推进会为契机。
一是进一步优化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成果,围绕“一平台、三空间、九中心、两保障”建设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培养建筑工程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
二是面向行业企业和其他兄弟院校,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等工作;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对外交流与服务的窗口。
三是培养结构合理的建筑工程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基地智慧实训管理平台。面向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造价、施工三个关键流程,覆盖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群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程造价、建筑工程、建筑装饰、建筑智能化等6个专业,实现虚拟仿真实训贯穿建筑工程项目从设计——预算——施工——安装——装修——结算等全过程,把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成一个区域示范、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同时,积极引导相关教学院系、专业、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和实训教学深度融合,以实带虚、以虚助实,建设软硬结合、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教学实训场所以及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