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向“无边界”突破

2022年6月9日 10: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前,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突破校园和教室的边界,重组教学流程,重塑课堂形态,推动“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转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

AI赋能精准学习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育应用,实现了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AI+课堂”在学生数字画像和学科知识图谱的支持下,制定个性化的资源推送方案,实现“尊重差异、发现差异、利用差异、发展个性”的精准学习。

一是学情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对多模态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个体的认知特征和班级群体的共性问题。二是学习资源自动推送,通过建设大规模、细粒度的数字资源库,对知识内容进行特征标记,建立学科知识图谱,制定个性化的推送方案,实现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双向匹配。三是学习关系的精准匹配。真正的个性化学习不仅是学习路径的定制化,而且是学习关系的精准匹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呈现出来的非认知特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投入程度等,帮助教师真正读懂学生,匹配适合的学伴和导师,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AI赋能跨界学习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为实现“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关键支撑,但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在线教学更像是复制出来的“网络教室”,以班级为基本单元、以统一讲授为主要方式、以分科课程为内容载体,学生通过在线观看教师讲课来学习知识。

然而,“AI+课堂”不同于班级集中授课,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和社会化参与是关键。未来课堂将打破班级、年级、学科的界限,开展跨班级共享教师、跨学校选修课程、跨区域协同教学等实践创新,探索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态。比如,学校可以将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探究,全方位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AI赋能无边界学习

“AI+课堂”不仅把线下教学延伸到了线上场景,还将推动学习从教室场景、学校场景走向社会场景。学生的学习场所随着课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比如,美国的THINK Global School的总部位于纽约,但学生上课并不在这里。学生在三年高中期间要前往12个国家,可以在斯德哥尔摩研究一艘沉船的物理科学,也可以在北京马连道茶城学习普通话,甚至在悉尼与当地作家一起讨论当代文学。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式、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国际理解能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教育变革,必须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开放的办学格局,才能实现教育创新。“AI+课堂”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教育,拆除学校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墙”,推动学校教育从三尺讲台到无边界学习的突破。

一是利用可穿戴设备和交互技术,把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调动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互动,包括与科学家联合开展实验、与工程师共同研发项目、与艺术家合作完成作品等,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是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拓展教育边界,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开发体系化的数字教育资源,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所需的信息,实现无处不在的无边界学习。

三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多采用体验、创造、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把知识学习与创意制作、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让全世界都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